我是吕诗懿,来自2021级软件工程专业。在日常学习之余,我对摄影、视频剪辑等领域也兴致盎然。选择计算机专业,源于我在高中阶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兴趣。我期望在大学能够系统深入地学习编程、算法等相关知识,夯实专业基础,拓展技术视野。

明确目标,直面挑战
刚踏入大学时,我对计算机专业满怀憧憬,尤其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初学高等数学与C语言时,我对学习内容适应良好,信心十足。但随着课程难度增加,我逐渐意识到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大一下学期,课程负担明显加重,一些从未接触过的课程在学习初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也促使我不断调整学习方法以适应学习节奏。
在众多计算机课程中,我对潘伟丰老师主讲的Java课程格外感兴趣。该课程内容讲解深入浅出,帮助我快速搭建起面向对象编程的理解框架。蔡蕊老师的《数据挖掘基础》课程激发了我对大数据方向的浓厚兴趣,蒲飞老师的《数据科学与工程实践》课程则让我掌握了实用的爬虫技术,提升了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核心课程虽有一定难度,但在后续的项目开发、考研与就业中都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编程语言学习上,我接触并学习了C、Java、Python、JavaScript、PHP和Scala等多种语言,其中对Java和Python尤为喜爱。在编程实践过程中,问题和Bug层出不穷,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Debug习惯,并学会借助大模型工具辅助解决技术难题,编程能力也因此得到有效提升。
我积极参与软件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还多次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在项目中,我主要负责前端开发,熟练掌握了Vue和uni-app等前端技术框架。这些实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编程技能,还增强了我的团队协作与任务分工能力。在项目协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沟通协调对于团队成功的关键作用。
保持热爱,以用促学
大学阶段,我经历了从基础知识学习到项目实战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从“学会”到“会用”的思维方式。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综合能力也在不断尝试中得以提升。我认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理论提供系统性的知识支撑,实践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
为了平衡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我采用“以用促学”的方法:在项目开发中发现知识盲点,然后反向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以此加深理解。同时,我也注重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发展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锻炼综合素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实际项目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将计算机与传媒、市场营销、数学等领域结合,能够增强项目的实用性与创新性。
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我尝试接触多个领域,逐渐明确了对大数据方向的兴趣,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深入探索。目前,我正朝着软件工程相关方向规划职业发展,未来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让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和便利性。
在我看来,不同岗位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差异较大,因此应根据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通过参与项目、积累实习经验,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节奏。对于即将进入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们,我建议尽早打好编程基础,至少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同时,要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融合与应用,通过不断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期间,我参与了“九眼智蛛”项目,并在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暑假期间,我们团队为筹备项目通宵达旦,虽然过程辛苦,但最终收获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在社团活动中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伙伴,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
展望未来,提出希冀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将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推动社会智能化、高效化的核心力量。我希望自己能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勇于创新,持续成长。也希望更多学弟学妹能在计算机专业中找到热爱与价值,脚踏实地、勇往直前,走出属于自己的技术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