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金晨烨,来自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目前已成功保研至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之余,我兴趣广泛,热爱打篮球、吹笛子和练习书法。
直面挑战,夯实根基
选择计算机专业,一方面是因为在我高考那年,该专业热度持续攀升,另一方面是我自身对计算机充满兴趣。我期望未来能在特定领域发挥专长,运用专业知识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切实帮助。
刚进入大学时,我对计算机学习满怀热忱,希望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我渴望通过学习算法、项目开发等内容,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入学初期,我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数学与编程基础课程上,比如高等数学、离散数学和线性代数等,这些都是理工科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投入大量时间学习这些课程,并积极参与数学类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作为计算机学习的起点,C语言和数据结构课程也耗费了我大量精力。我通过持续练习和上机实践,不断加深对编程逻辑和计算思维的理解。
深挖专业,明晰方向
在众多计算机课程中,《数据挖掘基础》对我的影响最为深远。这门课程不仅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还启发我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向。《操作系统》课程因涉及底层原理而颇具难度,《计算机网络》涵盖的知识点繁多,《数据结构》则为编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课程各具特点,共同构建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对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编程语言学习方面,我接触过C、Java与Python等多种语言。近期,我主要使用Python进行大模型研究。在实际编程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bug和不明原因的报错。早期,我主要通过查阅网络资料解决问题,如今大模型工具广泛应用,信息检索与问题排查效率大幅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我编程能力的提升。
在项目实践方面,我参与了多个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例如《基于大模型的语料库问答》和《元宇宙电商系统》等。在这些项目中,我担任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管理与协同开发。实践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个人技术能力固然重要,但项目的顺利推进更依赖高效的沟通机制和明确的分工协作。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让我掌握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版本控制、协同开发等多项实用技能。
团队协作,收获成长
我也积极参与各类计算机竞赛,如软件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CCF黑客马拉松等。2023年5月,我代表学校参加了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CCF青年精英大会——技术公益黑客马拉松”,与队友合作研发了ESG表格抽取系统,并在ESG表格抽取赛道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尽管我是参赛选手中最年轻的一位,但与全国顶尖人才的交流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无限潜力。

东部区域赛决赛一等奖
比赛经历让我对项目开发的实际流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明白技术落地不仅需要个人能力,更需要整个团队的协同努力。开发能力、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缺一不可。

ccf青年精英大会全国二等奖
学用结合,全面发展
在整个大学阶段,我经历了从理论学习到项目实践的自然过渡。早期课程构建了知识框架,中后期的项目则让我在真实场景中反复锤炼技能,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我认为,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辅相成,理论为实践提供逻辑支撑,动手实践能促进对理论的深度理解,最终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我的学习方法注重“项目先行”,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反向学习理论,这样的学习方式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同时,我也注重在紧张学习之余保持身心平衡。我认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能缓解学业压力,还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我学习了书法与音乐等非技术性内容,这些对我在设计界面、优化用户体验等方面的感知能力提升也有所帮助。
当前,我主要关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领域的研究。我认为,计算机技术在未来社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它将如同水电一样,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未来,计算机行业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作为即将结束本科学习阶段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我建议应依据不同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技能。不同方向,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差异很大,学习时应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规划和准备。在职业发展方面,我会根据兴趣与行业趋势选择合适的细分领域,深入钻研,力求专业精通。
对未来进入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们,我满怀期待。希望他们不仅能掌握扎实的编程能力,还能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和好奇心。在学习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在实践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特定垂直领域深耕细作,为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