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厚植育人新特色
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85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学院学科实力位居全国财经类院校前列,教育部学科评估B类,学科排名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国家一流建设专业2个。
学院深化“师友制”党建特色品牌,实施“全员、全域、全程导师项目制”,打造融“学生培养、教学科研、思想引导”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与安恒、恒生电子、富士电机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工作。2019年,学院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单位;2023年,学院获浙江省“卓越数字金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学院秉承“理实交融 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赋能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出台《党建育人工作室建设规范》,已打造两批共11个党建育人工作室,培养优秀本科生150多名。
学院依托党建育人工作室,结合社会热点和研究方向,基于不同选题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效果良好。近5年,学院1000多名师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信息安全竞赛等学科竞赛,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共349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一等奖12项;连续3年获“互联网+”“挑战杯”省级最高奖项,其中“千夜科技——中国‘人’数字出海的中东样板”项目获国家级比赛金奖;学院学生在CCF(中国计算机学会)A类、中国科学院TOP期刊上录用或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学院积极搭建“学校—学生—企业”良性供需对接平台,提供“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职业发展服务。近5年,学院研究生就业率近100%,本科生就业率达95%。学院连续5年获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深化改革 培育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分层组合、工管融合、多元结合”的“三创”型智慧商务人才培养路径,对标“双一流”,开展“一流专业”和“一流团队”建设。目前,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认证。
学院组建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制定《课程思政工作实施办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细则》等制度,全面推行“全课程思政”改革,将课程思政纳入质量评价体系。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构建思政教育与课堂教育交互、与实践教育交互、与科学研究交互的三大“交互”育人体系,将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伦理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提高育人质效。
学院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体,打造“计说‘芯’语”卓越大讲堂,拓展育人新路径。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利用VR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入教学实践环节;软件工程系教师党支部提出教学内容资源化、资产化的“互联网+教学”改革新课题;信息安全系教师党支部通过实施清廉立师“芯”、清廉育教“芯”、清廉强国“芯”三大工程,培养新时代网络安全人才,营造风清气正、清爽明朗的网络育人环境。学院“网络安全技术”课荣获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项目。近5年,学院学科所在团队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承担其他重点项目获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教育部二等奖4项;学院建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和1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创新驱动 赋能区域发展新活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学院把教育事业发展融入国家和浙江省战略布局,围绕浙江数字经济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积极赋能当地企业创新发展。
学院对标浙江省“315”创新体系,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依托学校“数字+”学科交叉融合政策,建立8支富有学科特色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与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联动,其中数据科学与工程团队研发的“稠密子图挖掘”“二部团”和“闭环检测”等算法应用于阿里集团。近5年,学院授权发明专利近300项,获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科技奖10余项,发表论文718篇。
学院蓄势赋能,服务区域行业发展。近5年,学院教师联合创办高科技企业26家,其中估值超10亿元以上2家、1亿元以上5家,转让实施专利百余项,新增销售额近200亿元;与阿里、恒生共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3个;转化发明专利109项,“跨模态检索”“大图计算”“区块链福费廷”等创新成果在阿里集团、中国银行落地应用,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未来,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将以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为新起点,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及上级部门的科学指导下,守好高质量党建阵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将党建工作与学院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奋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