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郑杰,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目前是2021级的大四学生。大学四年间,我始终以热爱为动力,以实践为导向,扎实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项目开发,努力在技术与思维的磨砺中,成长为一名具备工程能力与系统思维的准技术人才。
缘起热爱,坚定选择
最初选择计算机专业,源于高中时期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兴趣。由于理科基础较好,我在高中阶段选择了技术课程,初次接触计算机编程,便被其严谨的逻辑和广阔的创造空间深深吸引。尽管当时也曾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难度有所顾虑,但对科技进步的向往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最终让我坚定地选择了这个专业。
明确目标,直面挑战
进入浙江工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后,我为自己设定了两个明确目标:一是精通一门编程语言,二是初步探索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起初,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然而,正式接触课程后,我很快面临挑战。C语言是我大学学习的第一门编程语言,它与我在高中所学的VB截然不同,需要我从图形化界面操作转向底层逻辑实现,深入理解指针、内存管理等底层概念。在一次次调试链表程序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的深刻内涵。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开始接触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核心课程。《操作系统》中关于进程调度与资源管理的内容让我明白,高效的程序不仅要解决问题,还需合理配置系统资源。《人工智能》选修课则暴露了我在数学基础方面的不足,促使我重新复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弥补短板。事实证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不仅是课程学习的重点,也是考研和就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
实践赋能,知行合一
在专业学习之余,我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实践项目,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我曾参与中国大学生软件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负责项目后端开发工作。在此过程中,我学习并应用了SpringBoot框架,结合XGBoost与随机森林算法,开发了一个用于预测车间达到指定温度所需时间的模型。这段经历不仅提高了我的编程水平,还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基础夯实+项目实践”的成长路径。大学前两年,我注重打牢编程与理论基础;进入大三后,我开始参与真实项目,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后端实现,全面提升了项目开发能力。许多曾经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自然地得到了消化和升华。
多元发展,全面成长
在紧张的学习与开发之余,我坚持劳逸结合,长期保持健身习惯。每周保持三练一休的节奏,我将健身作为释放压力、锤炼意志的方式。整个大学阶段,我几乎从未中断,这不仅让我在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下保持良好状态,还逐渐培养了专注、坚持的生活态度。
大学期间,我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与志愿服务项目。例如在“青雁计划”政企实习中,我参与了实地项目开发与党日活动,深刻体验了政企合作背景下的项目运行逻辑与文化氛围。同时,在学院团委与青年志愿者协会,我参与组织迎新团建等活动,提升了沟通协作能力,也为学院同学营造了更加活跃的校园氛围。


经验分享,展望未来
对于正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我有几点建议:首先,要扎实掌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核心课程,并坚持刷题训练,比如使用LeetCode或校内OJ平台,这将显著提升编程思维与代码能力。其次,在职业发展上,建议紧跟杭州本地产业特色,如电商与金融科技方向,重点掌握SQL优化、大数据处理技术(如Hadoop、Spark)等技能,提前关注阿里、网易、恒生电子等本地知名企业的人才需求,尽早做好规划。
放眼未来,计算机技术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AI平民化。随着AIGC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程序员也能通过自然语言与模型交互。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更应聚焦AI工程化领域,如模型部署、性能优化、伦理合规等深层技术。
2、边缘智能发展迅猛。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为代表的边缘计算场景不断拓展,对嵌入式开发和轻量模型部署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这将成为就业的新增长点。
3、行业深度融合。随着技术持续向传统行业渗透,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逐步掌握具体领域的业务逻辑,例如为义乌小商品企业开发智能报关系统等,提升自身的跨领域适应能力。
4、技术伦理与合规成为新议题。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的推动下,数据隐私保护、AI偏见识别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新挑战,也为具备法律与技术交叉背景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关注如云栖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本地前沿技术大会,主动参与生态交流,抓住“地缘红利”。同时构建“技术+X”的复合能力结构,深耕细作,坚持长期主义,努力成为能够支撑企业核心系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大学四年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旅程,我很庆幸自己始终对追求技术深度与实践能力保持热情。未来,我将继续在智能化浪潮中扎根探索,砥砺前行,不断突破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