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国奖生专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汤英杰

(一)个人介绍

“”

 

“获奖之后,再回首”

       如果说高中的信息联赛是一场考试,那么ACM就更像是一场竞技比赛。需要团队合作,需要顶住来自其他选手的压力。我初入集训队便听说一句话:算法竞赛,“菜”是原罪。初入大学的我,尽管有着高中的基础,却还是在区域赛、多校赛中被无情碾压,而我也无法找出任何合适的理由为自己的弱小开脱。这就意味着,我必须全力以赴去学习相关算法与知识,不断沉淀。

“寻求策略”

       在竞赛生涯中,我找到了两名能优势互补的队友,何天益擅长计算几何,俞飞洋擅长数论,这两块恰恰是我比较薄弱的。在前期的几场比赛获得铜铁后,我们定下了团队合作的基本策略:简单题尽量独立解决,会了直接上机去写,不需要和队友描述做法,遇到复杂题再讨论,集中力量攻克。这看似不符合团队合作的精神,成为了我们三人组综合效率最高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策略要求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与自信,且无条件地相信队友。三年下来,我们每个人都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提升。与竞赛一样,在学习生活中,有时适当做一个“独行侠”,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唯有掌握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高效的成果。

“从一而终”

       大学期间,我没有去追求竞赛、科研、学生工作的多面开花,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在一个方向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所以我把主要的精力就投入到ACM之中。当然,我是幸运的,在大三,我成功的追逐到了自己的目标,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金牌。更幸运的是,在大二大三的课程中,我频繁地看到ACM的影子。我发现自己学过的各种算法、各种解题思维正在潜移默化地应用在生活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拥有了在同龄人中较强的代码实现能力与工程能力。我的课内成绩也随着自身能力的提升而提升。连续四个学期GPA都达到了3.9+。也正是因为我的“从一而终”,我拥有了我的专属“武器”。今年年初我就开始着手联系导师,积攒科研与项目经验。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方向:计算机图形学。图形学研究方向窄,国内可选择的空间不多,但是我仍坚信“从一而终”,选择All in。刚开始,我花一个月时间做了一个实时光线追踪项目,又在暑假投入一个月时间参加导师考核,最终顺利推免到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回首ACM”

       ACM竞赛经历对我的提升是全方面的,最重要的是算法储备和代码实现能力,毫不夸张地说,在各种机试中,经历过ACM训练的同学与其他同学往往不在一个层级;在计算机的推免中,ACM也几乎是顶尖高校的老师唯一会看的一项竞赛。ACM带给了我太多东西,我无法描述这样一块金牌对我而言的意义,它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结晶,它是一个证明、一个标签。在他人提及我时,首先想到的不再是我的学历与出身,而是这枚奖牌。在当前阶段,它足以支撑起我的信心。

在未来,我希望我身上的标签不仅仅是这一枚奖牌,我期待着自己取得更多更耀眼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