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吾师丨“三立”乐学致效党建育人工作室孙仁杰 ——一路披荆斩棘 收获自信人生

当前图片未显示

        在读研究生期间,王潇杨老师一直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之一,也是我最感激的老师之一。在读研的这条路上,王老师把多年积累的感触经验和学术知识传授给我,教会我在遇到困难或阻碍时,自主地去寻找办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如今回忆起来,那一幕幕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刚入学时,我得知可以选择一位年轻老师带领我们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于是就上了学院官网查看老师们的简介、看了王潇杨老师的简介后,了解到王老师在学校工作一年后就破格晋升为教授,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觉得王老师对我后面的学习肯定有所帮助,便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了王老师的党建育人工作室。

        加入育人工作室后,考虑到读博的需要,我选择了做科研这条路。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工作室里写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符号网络的,足足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这篇论文。因为是第一次做论文,所以要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王老师虽然对符号网络方面的研究不是很深入,但他凭借个人经验,帮我挑选出该领域经典的论文供我阅读。最初,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减少了寻找论文这部分的工作量。完成论文的初稿后,我和王老师深入地讨论研究某个关键领域专业方面的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发现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精确解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意味着我的这篇论文可能会被放弃,那段时间的压力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时候,王老师为我争取到了去澳大利亚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访学的机会,让我去那边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交流学习。基于我们之前对“符号网络”领域的研究,王老师给了我另一个新的题目,让我在新的环境尝试使用新的题目重新开始。由于之前我和王老师对这个领域就有了较深的了解,所以在访学期间,我完成了大部分的论文内容,回校后又用了一个月时间进行完善投稿。2020年初,王老师告诉我这篇论文被认同的喜讯,还和我讨论了未来的规划,我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也正是这篇论文,让我找回了做科研的信心。

        在写第一篇论文的期间,我曾有多次产生放弃的念头,甚至想要放弃读博,准备转做项目类工作,为毕业后的工作打基础。幸运的是,王老师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鼓励着我,更没有因为长时间不出成果而对我失去信心。记得有一次做完实验后,我和王老师谈心,叙述自己内心的苦恼。王老师仔细地聆听后,说道:“这是做科研的必经之路,要是做科研有捷径,那就不需要建设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了。每个人接受新事物都会有个适应的过程,不管什么困难,肯定都有办法解决的,你要自己去寻找。比如:遇到一直没头绪的问题,可以先放松一下大脑,还可以向工作室里的其他同学请教不了解的领域知识,甚至也可以像现在一样找我谈谈心。哈哈哈哈!”听完老师的话后,心里顿时开朗了许多。一年的磨练,我的科研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也为以后在博士期间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没停下脚步,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

        随着时间的飞快流逝,转眼就到了快毕业的时间,我在育人工作室里积累了足够的研究成果,想继续读博。王老师一直建议我去国外求学,并且帮我联系好了他认识的老师。但由于个人原因,我选择留在国内,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做出决定的时候,国内很多学校相关专业老师的招收名额已经满了,是王老师帮我到处去联系他认识的老师,最终争取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读博的机会,帮助我实现了梦想。

        每一次努力和尝试都汇聚成了最后的成功,每个人的成功方式都不同,但相同的是,每个成功的人都是为了成功努力过的。这两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老师的帮助,不仅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了不少,而且自己的心态也变得更加积极,待人做事更为成熟。是王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我指明方向,以老师的身份指导我学习,更是以朋友的身份安慰我,让我没有因为挫折就放弃自己的梦想,勇于尝试和拼搏,一路披荆斩棘,最后收获了自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