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举行五水共治问卷调查活动

    2017年4月16日,信息学院青志率志愿团队,计科1601班的同学在钱塘江进行“五水共治”的调查中,一共发放了37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人群为附近居民、学生等。同学将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并且做成图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 关于“五水共治”:

      2013年11月29日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了“五水共治”。省政府确定“推进五水共治、突出治涝治污”的思路和策略,并明确到2017年本届政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13年到17年,“五水共治”已实施3余年。

调查分析如下:

(1) 对“五水共治”的了解程度:

      本次调查的人数基数少以及缺乏多样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五水共治”的宣传效果并非乐观。前文中提到“五水共治”已实施三余年,但是对“五水共治”不知道的人占了总人数的11%,这是一个较大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对“五水共治”了解甚至很熟悉的人数共占了总人数的4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道“五水共治”的人对“五水共治”的重视。

      在同学们对“五水共治是什么?”的调查中发现,能够正确了解其内容的仅占64%;这就意味着在上图中的“听说过“五水共治”的人”中有53.35%的人听说过“五水共治”但却是仅限于听说“五水共治”这个名字,而对其内容并不关心。这是一个非常不乐观的数据。

(2) 参与度:

    在参与方面,同学们也进行了调查。“从来没有”占79%;“有过一次”占14%;“有过几次”占7%;“经常,特别感兴趣”几乎为0。可以看出,“五水共治”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

      虽然“五水共治”涉及了许多技术问题,但是更多的还是需要民众积极参与配合。“治水”的根本其实是“治人”,因此,民众的参与尤为重要。

  • 关于受调查者对水质的看法

      同学们就“家乡河流”以及“周边水质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首先,在对“家乡河流”的调查中发现,有46%的人认为水质“变好”;35%的人认为“基本没有改变”;11%的人觉得“变差”;8%的人表示“没有了解”。

      上述数据表明“家乡河流”的水质变化大部分是向好发展的,但也仍有在变坏的情况。大部分向好发展与全国的一些治理河流的行动开展是分不开的。

      其次,针对“周边水质”的调查,我们发现,59%的人认为“一般”;27%的人认为“好”;8%的人认为“差”;5%的人认为“很好”。

      由上述数据可知,认为“好”和“很好”的人仅占32%。这说明人们对附近的水质总体来说还是很不满意的。

  • 关于受调查者的“五水”意识

(1) 治污水

      “处理过但效果不好”的占50%;“处理过效果很好”的占25%;“没有处理”的占14%;表示“不清楚”的占11%。

      处理过生活污水的人占总受调查人数的75%,其表明绝大部分人是有对生活污水处理的意识的,这是好的方面,但是其中2/3的人表示效果不佳。

      在“五水共治”保障推进机制中,有“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为城市治水工作建言献策。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防治内涝、整治污水、节约用水等相关知识,增强群众参与意识,提高自我防御、自助自救能力。”这条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五水共治”的相关知识没有宣传到位。

  1. 抓节水

      受调查者中,“经常”节水的占61.1%;“总是”节水的占19.4%;“偶尔想起来会”节水的占16.7%;“从来不会”节水的占0.2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受调查者的节水意识是很强的。几乎是人人都有的。

  • 总结

      综上,我们了解到受调查者对“五水共治”的了解以及参与度是不够的;同时,我们周边的水质仍然需要不断改善,这就需要我们“治污水”“抓节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受调查者的治理污水的意识是不够的而且治理效果甚微,这就需要加大对于污水治理相关知识的宣传。值得庆幸的是,受调查者的节水意识非常强。

      以下是同学们针对“五水共治”的一些小小建议:

      治理水污染从源头抓起管理。多做实事,加大管理力度。垃圾的未恰当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污染,因此应该做好垃圾的管控,呼吁民众、游客不随意往河流中扔垃圾;减少捕鱼、钓鱼、电鱼;小区建造、污水处理池的再排放也会造成水污染,因此,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就要积极反映解决;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很多民众认为“五水共治”就是政府的事,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因此不关心。

      正如前文所说,“治人”才是根本。个人的排污行动,单个地看似乎可以具体控制,但放到长时段、宏大历史背景中去观察,个人行为受到集体行为的约束和影响。